你曾在重要的會議中,感受過空氣凝結的瞬間嗎?
我過去幾年曾服務於外商企業,日常工作的要點包含跟亞太地區的總部開會。某次會議令人記憶鮮明,當時正激烈地討論著關鍵指標的成長不如預期,會議上的最高領導者突然緩緩地丟出一個問題:
「這個案子是誰負責的?」
氣氛凍結了兩秒鐘,接著各部門主管開始小聲回報説:產品部分由A負責、B處理數據分析、C則是擬定通知消費者的文案跟信件……講了半天,各式各樣的答案都出現了,但就是不知道「誰」才是專案負責人。
類似的專案問題,你也曾切身經歷過嗎?
在執行專案時,如果沒有明訂權責分配,或是未清楚地確立各部門的任務分工,往往會造成專案成員雖然勞心勞力,但無人負責資源整合和統籌的狀況,導致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,卻成效不彰,導致組織效能的無謂浪費。
尤其是當大量專案同時推進的情況下,身為管理者的我們,更應該謹慎分配有限的資源和人力。在專案開始執行前,先確立專案目標、訂下明確的權責分配、確保每位專案參與者都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、建立明確的分工認知,是前期籌備的成功關鍵!
從眾多專案管理的技巧中,我推薦以「ARCI法則」作為權責思考的第一道關卡:
釐清利害關係人的參與程度
「阿喜法則」的四個角色:英文字母A、R、C、I分別代表專案中不同參與度的利害關係人,以及他們扮演的戰略地位及重要性:
Accountable「當責者」
當責者肩負專案或任務的所有責任,承擔一切可能的風險,且擁有最終決策與否決權,以及與權力相伴的責任與義務。他必須要為專案或任務的最終成果負責,通常僅會由一人擔任當責者的角色。
Responsible「負責者」
負責者在專案團隊中歸屬於當責者的領導之下,通常擔任專案或任務的執行者,他最重大的責任,就是將被分配到的任務近乎完美地執行到位。一個專案可以由多位負責者共同協作,除了個體份內的工作需要100%正確地完成,當責者亦該塑造團隊文化,養成負責者有當責意識的行動、以及思維習慣。
Consulted「事前諮詢者」
當責者在下達重大決策前,應依據事前諮詢者的職權、職責、職能,向其徵詢過往經歷與專業的洞見和建議。
Informed「事後告知者」
在專案決策確定後,須向事後告知者布達相關的資訊。事後告知者可能會受到此布達命令的影響,改變其工作內容和做法。
ARCI法則也可與「銳西矩陣」或「利害關係人矩陣」結合評估:一來可以詳盡地判斷每個參與者面對專案的不同階段時,所扮演的權責角色;二來也能清楚在面對不同專案角色時,該採取什麼樣的溝通策略,並且更能夠發揮同理心、了解對方需求。
直下承擔,保有當責者心態
藉由ARCI四種角色的分配,劃分清楚專案參與者的權責,使管理者能將當責的心態布達給所有專案成員,讓眾人模擬從老闆的角度思考,一起往共同的目標規劃、考量、努力執行,不再出現無人負責的尷尬處境。
特別要提醒的是:ARCI法則是作為專案的初步區分權責的工具。很多時刻需要依照現實狀態,對每個角色的任務內容進行微調,甚至有些工作夥伴會同時扮演A、R、C、I兩種以上的任務角色。
綜上所述,工作中並不存在完美無敵的專案管理法則,每個專案管理方法和工具,都有其適用性及限制性。
管理者應該做的,是真正建立「賦權的管理機制」。
從自己做起,將當責的組織文化傳遞給每位成員,隨時追蹤團隊成員工作的細節並給予回饋,確保專案推進時應對的彈性,維持良好的組織運作效能,就是最好的管理!